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看不见的西藏~唯色: 唯色:位于拉萨西郊的“烈士陵园”

看不见的西藏~唯色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thumbnail 唯色:位于拉萨西郊的"烈士陵园"
Sep 14th 2013, 15:02, by Tsering Woeser



位于拉萨西郊的"烈士陵园"


文/唯色

七月的一天,我们去了与哲蚌寺遥遥相对的"烈士陵园"。在其周围有几个很大的军营,如直属成都军区的西藏空军指挥部,及其他不知名的军队。许多年前,这里是郁郁葱葱的林卡,可能属于哲蚌寺或附近的乃穹寺。而今除了军营,还有幢幢高楼将盖成,问题是,房地产公司怎么会在陵墓旁建小区呢?

当然这不会是古来有之的墓地群,而只能出现于这几十年间。从网上搜得相关介绍说,"始建于1955年,重修于1991年","安葬着为和平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平叛改革、中印自卫反击战、平息拉萨骚乱和为西藏发展与建设英勇献身的八百多位烈士,被命名为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民政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拉萨烈士陵园将被打造成拉萨市的红色旅游景区","已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项目中,总投资1641万元"。

作为解放军高阶军官,是的,我去世多年的父亲也葬于此。其实藏人的葬俗不是土葬,而是以天葬为主。清末最后一任驻藏大臣,以屠戮藏人著名的赵尔丰致力于"改土归流",其中重要的政策之一是移风易俗,包括改变藏人的葬俗。他认为天葬是落后的,土葬是先进的,故在他占据的藏东康区强力推行土葬,以至于康区诸多个县迄今天葬与土葬并存。

不过我们去"烈士陵园"的目的,不是为了实地观察藏人葬俗被改变的状况。自然我会祭拜亡父之墓,但在我的世界观里,我的父亲早已在轮回中转世,当年拉萨门孜康(藏医院)的天文历算显示他的来世会是一位格隆(比丘),而这完全地安慰了我。所以用石块和泥土垒砌的形状仿如汉地墓茔的坟墓,总是让我觉得很不真实。

"烈士陵园"正在大兴土木,被称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大工程由江西省金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挂在外墙上的"工程概况"牌子显示将在十月底竣工,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督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多达11个代表的名字中,只看到一个藏人的名字,其余都是汉名。

据有关拉萨"烈士陵园"的词条介绍,两千多座坟墓被划分在四个区域:烈士墓区;领导干部墓区;一般人员墓区;以及"文革"墓区。其中的"文革"墓区位于"烈士纪念亭西北隅。共有74个墓葬,主要是'文革'期间在大昭寺武斗中死亡人员。"这段文字让我惊讶,对于无数次去过这片"文革"墓区的我来说,对于调查并写作了发生在西藏的"文革"历史的我来说,所了解并看到的是这里有12座"'文革'期间在大昭寺武斗中死亡人员"的墓,埋葬的不是74个死者,而是12个死者,他们都是红卫兵,而且全都是年轻的藏人。

当然,在拉萨,死于"文革"武斗中的人绝不止12人或74人,也不全都是藏人或学生。在"文革"时代,藏汉等民族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团结,由"亲不亲,阶级分"细化为"亲不亲,派性分",民族问题反倒显得无足轻重。正如这12位藏人红卫兵,年龄从17岁至36岁,女性三名男性九名,全都是被解放军的子弹打死在大昭寺内外的,但也跟民族问题无关,属于"文革"中的派性屠杀。

走在长满了荒草的"文革"墓区,每座墓都残破不堪,刻在墓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我再一次逐个拍照,想起十三年前正是在此地,决定要依据我父亲拍摄的西藏文革照片进行调查与写作。只是此刻不禁挂虑:在扩建为"红色旅游景区"之后,这片红卫兵墓地是会被推平,还是犹存?

2013810

(本文为自由亚洲广播电台节目,转载请注明。)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